12344资源网http://www.12344.org

趣谈 Haworthia marxii 马克思寿(下)_十二卷文库

admin/2016-08-09/ 分类:瓦苇属/十二/阅读:
在趣谈 Haworthia marxii 马克思寿(上)中着重讲了马克思寿的由来以及产地等信息,想在这里更详细的说说马克思寿与贝叶寿、白银寿等等的区别以及种植和繁殖要点。 岩石缝隙是野外的Haworthia marxii 马克思寿的常见生长环境。 这是在原产地找到的株幅最大的 ...
    在趣谈 Haworthia marxii 马克思寿(上)中着重讲了马克思寿的由来以及产地等信息,想在这里更详细的说说马克思寿与贝叶寿、白银寿等等的区别以及种植和繁殖要点。
    岩石缝隙是野外的Haworthia marxii 马克思寿的常见生长环境。

    这是在原产地找到的株幅最大的马克思寿,其狭长的叶形像极了H.badia(芭提亚)。    我在寻找马克思寿的原产地时曾经归纳过H. bayeri (贝叶寿)以及H. emelyae(白银寿)等形态相近的寿类的原产地特点,比如地面坡度较缓,有大量植被郁闭,土壤构成以石灰岩与铁砾岩为主等等。但与之相反,马克思寿的野生环境以面南陡峭岩壁为主,生长在含有极少量泥土的岩壁裂缝之中的马克思寿常常看起来就像被拍扁了一样,长在开阔地面使得叶片完全舒张开的马克思寿我只发现了一例。

    在原产地的植株一般生长在向南的岩石缝隙之中,上图这个植株是原产地惟一一株从未受到过阳光直晒的植株。    马克思寿的一大特点就是它暗紫的肌色,而且处于足以令大多数植物黄化徒长的弱光条件下也仍然可以保持。


    虽说与马克思寿同产地的瓦苇并不多,但H. wittebergensis(威特草) 就在此列,或者说是H. wittebergensis(威特草)的产地完全覆盖了马克思寿的产地,并且在它产地紧邻的一个山头上,H. wittebergensis(威特草) 与H. arachnoidea(A种钢丝球) 群生在一起。    与马克思寿共享Witteberg地区的半直立砂岩地面的植物除了上述这些还有Euphorbiamultifolia(多叶大戟)、Astroloba smutsiana(青瓷塔)、Crassula hemisphaerica(巴)、Aloe Compton(开普敦芦荟)、以及一个Gasteria (鲨鱼掌)的小种群。
    左图是H. arachnoidea(A种钢丝球)右图是H. wittebergensis(威特草)

    在这个马克思寿、H. wittebergensis(威特草)、H. arachnoidea(A种钢丝球) 共同生长的地方有几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这三个种的瓦苇花期是错开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三者之前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还是个问号。但在目前,并没有发现任何马克思寿与另外两种的野外杂交植株。而一般情况下这种杂交植株比较容易被发现,比如Dysselsdorp地区的H. arachnoidea(A种钢丝球) 与H. truncata(玉扇) 的自然杂交植株就曾被发现。
    另一个问题则是马克思寿的亲缘种:从形态上来看的话其余寿类与马克思的生长环境相去甚远,从原产地角度进行分析的话就只有可能是H. archeri(蓝菊) 的”扁平叶面“版。    一个接受度较高的猜想是马克思原产地以南大约30千米Ladismith地区的H.emelyae(白银寿),但这个猜想的主要漏洞在于马克思与H. emelyae(白银寿)的花形态差异,关于这点我将在下文详述。

    另一个可能性是与H. maraisii(莫瑞莎)- H. mirabilis(剑寿)自然杂交种有关,马克思寿的标志性肌色以及较细的花序梗等形态特征也是相符的,花期也都是仲夏。在Barrydale以东60千米的KleinDoringrivier农场南面的一个H. maraisii(莫瑞莎)种群距离马克思寿的产区最近。同时Barrydale西南方向80千米也有H.maraisii(莫瑞莎)种群分布。其实说到花的形态,Robertson以西Rooiberg地区的H. maraisii(莫瑞莎)和马克思寿的花形态更像,下面这是莫瑞莎:

    还有马克思寿与H. archeri(蓝菊)- H. nortieri(黄花瓦苇)自然杂交种的比较:这是一个Peter Bruyns 收藏的植株(PVB 1405),可以看出它和H. archeri(蓝菊)有许多相似之处,采集地距离Rooinek Pass仅20千米。目前我不能对这种被林雅彦命名为H. nudata的H. archeri(蓝菊)进行进一步的产地标定,因为这一带的H. archeri(蓝菊)种群数量十分多。在马克思寿产地Rooinek Pass 以北10千米的Viskuil地区可以找到模式的H. archeri(蓝菊),编号JDV 89/62。它们就花形态以及花期、肌色特征而言均与马克思寿相近。

    几种瓦苇的侧面观:左H. emelyae(白银寿)、中马克思寿、右H. bayeri (贝叶寿)    从上面这几张图我们可以看出来马克思寿相比较其它瓦苇,根系属于较弱的一类,也正是这一特性造成了马克思寿普遍生长势较弱。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少量隐藏在马克思寿白纹之中的小块绿纹。

    如上图所示,相比较H. emelyae(白银寿)而言马克思寿的叶面网纹与H. bayeri (贝叶寿)的相似程度更高,但也并非完全相同:仍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比如马克思寿的纹路更细也更密集,在一些主纹路的交界处马克思寿的叶片上也会出现与H. emelyae(白银寿)叶片相似的小块状绿纹。
花形态特征    在我最初对未开花的马克思寿进行观测的时期,我曾以为马克思寿是属于小型硬叶瓦苇亚属的(实际上应该是软叶瓦苇亚属)。因为它的生长势、根系情况以及地标形态特征十分像H. koelmaniorum(黑王寿),尤其是H. koelmaniorumvar. mcmurtry(短叶黑王寿)。直到马克思寿开始生长花剑,花剑也有小型硬叶亚属的特征。之后开花了,就可以断定这是软叶瓦苇亚属的了。

    三种瓦苇的花形态比较:左马克思寿、中H. emelyae(白银寿)、右H. bayeri (贝叶寿)
    花形态的话马克思寿的花更像是H. truncata(玉扇)的花——这与H. emelyae(白银寿)和H. bayeri (贝叶寿)相似度甚低因为这两种的花瓣是弯曲的而马克思寿是直立的。这又令我们想起了H. archeri(蓝菊)尤其是其变种H. archeri var.dimorpha(在MBB分类系统中的名字是Haworthiamarumiana var. dimorpha 胶叶卷),也是直立花瓣。
    JDV95-1(莫瑞莎)的形态特征

    对于大部分的H. maraisii(莫瑞莎)来说,花冠都具有花瓣上部弯曲而且花型较小、花筒狭窄的特点。但我最近注意到了一个原产于Robertson以西Rooiberg地区的H. maraisii(莫瑞莎)的型,编号是JDV95-1,它的花可以说是马克思寿和一般 H. maraisii(莫瑞莎)的过渡类型。
    就像上文所提到的,我们常常将马克思寿的花器特征与H. maraisii(莫瑞莎)、H. bayeri (贝叶寿)、H. emelyae(白银寿)相比较,但在花葶萌发初期,差别还是挺大的:H.bayeri (贝叶寿)与H. emelyae(白银寿)的尖端直径几乎是马克思寿和H. maraisii(莫瑞莎)的三倍大。当然,花期也是有差别的。
    具有相同花期以及花梗特征的H. archeri(蓝菊)(左)以及马克思寿(右)

    马克思寿属于夏季开花群体,这个群体的划分从最早开花的H. mirabilis(剑寿)-magnifica(美艳寿)-maraisii(莫瑞莎)类群到开花较晚的玉扇、万象类群。在降水充沛的年份马克思寿的最早开花时间可以提前到2月左右。H. emelyae(白银寿)和H. bayeri (贝叶寿)的花期从八月开始到十月上旬结束。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那些关于马克思寿的内容是建立在对其野生环境的大量持续观察的基础上的,准确地描述一个物种并不仅仅是单纯描述其形态特征与产地信息,而是通过大量的研究之后对其生长模式、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的高度概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受到其相似产地的其他瓦苇的干扰,从而对其是否属于某一种瓦苇或者另外单独分出一个种的划归方式犹豫不决。为明确这些细节,甚至需要进行几年的连续观察与生殖隔离鉴定。    就像上面所说,如果一个被发现的植株群体经过以上观察研究需要进行单独命名时,就需要进行形态的描述。在这一过程中,对于生殖器官的描述应该是优先于营养器官的,其次才是产地等信息。
栽培要点及其它    所有尝试过瓦苇实生的种植者都会有过这样的一种感觉,就是夏季开花的瓦苇们结实率普遍较低——仅有的例外就是玉扇以及万象类。大部分的H. magnifica(美艳寿)、H. mirabilis(剑寿)的花梗细且开花少。这就是为什么种植者们在实生H. bayeri (贝叶寿)、H. emelyae(白银寿)、H. mutica、H. retusa这些春季开花类群时不会有什么问题,而面对H. splendens(青蟹寿)、H. badia(芭提亚)、H. maraisii(莫瑞莎)还有H. magnifica(美艳寿)的时候会想方设法进行花梗种荚的保护。
    马克思寿的叶插繁殖


    每年夏天的心痛一幕:马克思寿的花梗萎蔫现象。造成这种症状的病原可能是真菌。

    造成这种结实率低下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夏季的空气湿度:在夏季的原产地适宜花粉存活的适度并不常见,一般不是过高就是过低。空气过于干燥时花粉会失活形成结晶块;而空气湿度过大时花梗萎蔫的风险也会大大提高。实际上,花梗萎蔫这一症状即使在一些像小卡鲁高原这样的地方也常出现,而且马克思寿的症状表现比其他夏花型瓦苇要频繁很多,一个猜想是这个症状由真菌所引起。    在原产地的害虫之中有一种在夏季活跃的果蝇对马克思寿的危害十分巨大,它们可以在瓦苇的果皮开洞并且将卵产在种子里面。    开普省的西南部地区以及小卡鲁高原的夏季是十分干燥的,这就意味着瓦苇的果穗对一些草食性动物来说有莫大的吸引力——甚至有一些鼠类专门以瓦苇的果类为食。所以说,这些夏季开花的瓦苇实生繁殖的成功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也是因为以上原因,原产地的马克思寿种子萌发率是低于其他夏季开花的瓦苇的。    更糟糕的是马克思寿几乎是软叶瓦苇亚属里面生长速度最慢的没有之一,我曾在2008年7月播种过一批马克思寿,而他们直到现在(2015年)株幅也没有超过4厘米,开花更是晚到第七年才首花——我同年播种的H. splendens(青蟹寿)和H. badia(芭提亚)已然连续四年开花产出了一大堆子代。幸好马克思寿的叶插繁殖效率很高而且母叶完全消耗需要一年左右。所以大家尽量叶插繁殖吧,比播种靠谱。能意识到马克思寿原产地环境特殊性的种植者并不多,这些瓦苇不仅生长在有荫蔽的南向陡坡,而且在灌木丛下的岩石缝里面也能找到它们的身影。暴露于强光之下的马克思寿虽然有较大概率伸展株型,但同时也有肌色偏深、叶片萎缩、根系老化等一系列问题。将这样的马克思寿进行驯化栽培是非常困难的,单是恢复期根系的生长就要耗费数月的时间。
    Laingsburg以南这块产区算是一个各种意义上的”过渡区域”,首先它是小卡鲁和大卡鲁地区的分界线,同时也将夏雨区和冬雨区分成了南北两部分。每年的降水高峰是在晚秋和初春。
    人工种植条件下的马克思寿形态特征与原产地80%郁闭条件下的个体生长状态类似

    马克思寿的原产地年降水量十分少,大概在每年200-300mm的样子,但在马克思寿的种植过程中虽说需要较少的水量但是并不提倡在某个季节进行断水。就马克思寿的原产地环境而言,短时强降水甚至水流没过植株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但是盆中积水万万不可。
    南非海拔1100米以上地区的夏季气温一直以来是比平原地区稍高一些的,一般来说每年1月到3月气温会攀升至40摄氏度左右,马克思寿所栖息的南坡会比较凉快。    1100米这样的一个海拔高度给马克思寿提供了一个十分适宜的环境,几十年一次的降雪频率和0摄氏度左右的平均最低气温大大降低了马克思寿的冻害风险,少有的几次温度降到零下的纪录也都是在日出之前几个小时短暂出现。但在人工栽培环境下,我一般不会冒着冻害的风险将环境温度降到4摄氏度以下。    通风也是马克思寿栽培的一个重点,毫无疑问,不仅马克思寿,所有的瓦苇都需要良好的通风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我曾经和Martin Scott一起在原产地考察时,发现马克思寿的原产地的西侧边缘再向西的环境与产地内并没有差异,那为什么马克思寿没有扩张过去呢?之后我们找出了答案:那边的山上不能接收到来自西南方向的气流。
    若要是模仿马克思寿的原产地土壤环境的话,记住排水就够了,马克思寿对于排水的依赖比其他瓦苇都要强很多。我的配土是80%的颗粒植料,剩下的20%添加腐殖质,再就地取一些砂土混合一下以调整土壤的团粒结构。
    最后总结一下,虽说马克思寿这个物种目前在爱好者中的保有量还不大,园艺种还不多,形态和相同产地的H. springbokvlakensis(史扑寿)什么的差别微妙所以导致分类困难,但仍无法掩盖它的魅力——这也是我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动力所在。
TAG:
阅读:
2米资源网http://2-m.cn
2米资源网http://2-m.cn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2米资源网http://2-m.cn
2米资源网http://2-m.cn

我的网站